說起Wifi大家都并不陌生,而且隨著現在技術的不斷發展,WiFi成了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。居家、辦公、休閑娛樂場所也都離不開它。
但科技是把雙刃劍,方便之余,隨之而來的各種安全問題也需要我們注意。
輕者信息泄露,重者財產被盜!今年的央視315晚會就曝光了不少“免費WiFi”App:不僅連不上還致隱私大曝光!其中重點批評了“WiFi破解精靈”、“雷達WiFi”和“越豹WiFi助手”。
免費WiFi不僅連不上,還泄漏隱私?
如今的應用市場上,打著提供“免費WiFi連接”服務的應用程序簡直數不勝數。
但是測試人員嘗試了所有的WiFi資源,竟沒有一個能連上。
而且測試人員發現,連接時點擊過的“確認”和“打開”字樣的彈窗,都是偽裝的廣告鏈接。
一旦用戶被誘導點擊,沒有任何提示,廣告鏈接中的應用程序就會自動安裝到手機里。最終,用戶想要的免費WiFi沒用上,手機里卻多了一堆莫名其妙的應用程序。
更可惡的是,工程師進一步測試發現,這類免費WiFi的應用程序還在后臺大量收集用戶信息。
比如,一款叫“雷達WiFi”的應用程序,一天之內收集測試手機的位置信息,竟然高達67899次!這意味著什么?
就是用戶從早到晚、包括睡覺,這些應用程序都在不斷定位,用戶的生活軌跡、行蹤,甚至是職業、喜好都會被曝光。
而且多了這些應用程序后,手機間歇性抽瘋,各種廣告自動彈出,不看夠5秒還關不上,用戶躲也躲不掉。
除了盜竊個人隱私外,給用戶造成更大傷害的是,這些「免費連 Wi-Fi」App還可以利用隱私泄漏和后臺漏洞, 直接用手機的支付能力盜走錢財, 更甚者還可以配合隱私信息完成“共享屏幕”的流程, 從受害者的主要金融賬戶騙走大量資金額。
個人信息泄露的“花樣途徑”
不少用戶可能會有這樣的經歷,只是用手機瀏覽了某些網站,并沒有留下電話,但是卻接到了相關行業的推銷騷擾電話。
今年央視3·15晚會就曝光了騷擾電話背后的大數據黑色產業。杭州以漁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位,該公司的馮經理向我們解釋了其中的“神操作。
這是因為每個人手機上對應一個MAC號(手機識別碼),可以匹配到手機。撥打騷擾電話的公司就是使用這樣的數據。
其經理表示,平常有很多電銷公司都是通過他們的系統撥打的騷擾電話。
通過外呼系統撥打騷擾電話能隱藏真正的主叫號碼,這樣就可以防止被投訴了。不得不說有了這樣的規避技術,這些公司撥打騷擾電話時可真不在怕的。
不僅僅是智能手機,兒童智能手表竟也成為“行走的偷窺器”。
3·15信息安全實驗室發現,這種低配版兒童智能手表安裝各種App后,無需用戶授權就可以拿走定位、通訊錄、麥克風、攝像頭等多種敏感權限。這也就意味著它們能輕易獲取孩子的位置、人臉圖像、錄音等隱私信息,安全隱患可想而知。
自去年11月《個人信息保護法》正式生效,就意味著我國對個人信息安全保護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。用戶發現個人信息泄露的,應及時要求信息泄露方停止侵害,發現自身信息被非法竊取、買賣的,也應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。